2025年6月22日-7月4日,我院环境科学专业2022级全体学生,在程伟、孟庆俊老师的带领下,奔赴徐州市两处生态建设典范区域——由采煤塌陷区华丽蝶变的国家湿地公园潘安湖,以及承担重要供水使命的小沿河水源地,开展环境生态工程野外实习。本次实习旨在引导学生扎根大地,亲身体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生态修复与水源保护领域的生动转化,为绿色发展贡献青春智慧。
6月22日上午,同学们乘坐大巴车前往潘安湖湿地公园,在老师分配好生态调查任务和工具后,同学们分别前往主岛、哈尼岛、枇杷岛开展生态调查,在现场,同学们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下运用专业设备与方法,理论结合实践,系统地调查记录了区域内的典型植物群落构成、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同步开展的叶绿素a以及关键水质指标监测,为评估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撑。生态调查结束后,同学们也前往环境监测站参观学习,了解了土地整治、生态修复及野外观测等专业研究工作的实地开展情况,明确未来努力方向。昔日满目疮痍的塌陷区,如今水草丰茂、鸥鹭翔集,这一生态奇迹的直观呈现,让同学们深刻体悟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深刻内涵。
6月22日下午,同学们共同前往此次实习的第二站:徐州市小沿河水源地,小沿河水源地是徐州市重要的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承担着徐州市区北区、丰县、沛县以及铜山区西北部饮用水及工业用水的供水任务。在保护区专业人员的引导下,同学们详细了解了水源地保护区的严格工作流程、常态化维护措施及应急保障机制。尤其是实地参观的生态浮岛工程及其配套的智能化管理系统和太阳能水生态修复系统,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科技赋能生态修复工程的生动实践,在现场,程伟老师和孟庆俊老师也带领同学们回顾了课堂上所讲的生态浮岛这一概念,并结合实际,指出生态浮岛在生态修复中的作用,这一创新实践,正是“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系统治理理念在水源保护一线的鲜活印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带着在潘安湖和小沿河的观察所得与思考启发,6月23日-7月4日,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围绕“生态浮岛”这一主题展开热烈讨论与方案设计。大家综合考量浮岛结构稳定性、植物选配适应性、水质净化效能及制作成本,精心设计制作方案。经过老师的严格评审,同学们分别优化了本组的制作方案,控制每组成本在200元左右,保证最优效能。同学们分工合作,将理论化为实践,成功制作出小型生态浮岛,并在7月4日将其投放于环测学院对面的河流中。目前河流内四组生态浮岛结构稳定,植物展现蓬勃生机,“长势良好”的不仅是植物本身,更是同学们心中守护绿水青山的信念与能力。
本次生态实习将课堂延伸至广阔天地,将“两山”理论融入考察、思考与创造的全过程。我院2022级环境科学专业的学子们用脚步丈量生态修复的壮阔成就,深刻认识到自身在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征程中的责任与担当,将实习中的所感所得应用到生态浮岛的实践中更展现出我院环境学子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坚定理想信念。

野外观测站参观合照

野外观测站参观

小沿河水源参观集体合照

小沿河水源参观

生态岛浮岛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