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研究生新生顺利开启科研之路,精准化解科研起步阶段的迷茫感与无措感,9月27日晚18:30环境与测绘学院研究生会举办“研途第一步:从‘听课人’到‘研究者’的进阶指南”主题党日活动,本次活动邀请了林贻若、刘红涛、葛梦瑶三名优秀学长学姐分享实用经验,助力同学们开启科研之路。
首先进行分享的林贻若学长,从具体的科研流程出发,为同学们梳理了一系列实用技巧。他提出,科研起步阶段应先通过“广读深读”文献来定位前沿,再以“善问敢疑”的态度挖掘研究空白,最后借助“勤练活用”AI工具快速复现并迭代创新。在写作环节,他建议不要急于下笔,而应先勾勒清晰的“骨架路线图”,待逻辑顺畅后再分小节详细阐述;同时注意细节,例如公式中的矢量用粗体、标量用斜体。实验部分则应围绕四个核心问题展开:为何如此设置参数、如何通过消融实验验证各模块、怎样横向对比体现优势,以及如何深入机理阐明有效性。他还特别强调,要主动分析研究的失效场景,这份坦诚反而能增强论文的说服力。
随后接力的刘红涛学长,鼓励同学们不必被文献淹没。他建议,可以先从经典文献入手,把握课题组的研究脉络,继而积极投入实践;再带着实践中产生的具体问题,回头去查阅文献,这样的学习才更具针对性。他指出,创新点往往隐藏在他人未曾触及的交叉地带。在论文撰写方面,他主张打破常规思维,聚焦一个核心问题做深做透,并搭建清晰的论述框架,避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式表达。
最后分享的葛梦瑶学姐,则从研究者素养的宏观视角带来了她的感悟。她认为,成为一名优秀的研究者,首先要培养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既定结论,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其次,扎实的方法论是根基,无论是系统的文献综述还是严谨的实验设计,都必须熟练掌握。她还勉励同学们积极投身学术交流,主动构建科研网络,在思想碰撞中拓宽认知边界。谈及与导师的沟通,她强调应提前明确需求,实现高效对话,并在出现方向偏差时及时调整。最后,她特别提醒大家,务必重视实验安全——规范使用防护装备、熟知紧急设备位置、严格遵守化学品存储规范,并定期参与安全培训,持续提升应急能力。
三位学长学姐的倾情分享,从微观技巧到宏观思维,再到个人成长与安全意识,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内容充实、层次分明的科研启蒙。也为各位学子的求索之路点亮了明灯。愿同学们以此为契机,将框架思维、批判意识、实践精神融入日常研究,在文献阅读中保持清醒,在实验分析中追求严谨,在论文写作中锤炼逻辑,以创新与笃行浇灌科研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