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搭建家校沟通桥梁,凝聚家校共育合力,助力新生平稳度过大学适应期,10月29日晚,我院组织开展“心育赋能”计划之第一期“家校共育,守护心理健康”主题讲座,邀请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顾倩老师主讲。会议由院学工办主任、2025级辅导员老师于海霞主持,110余位2025级新生家长线上参会。
讲座伊始,于海霞阐明了本次讲座的核心意义,她表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其全面发展的基石,而家校协同是守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此次讲座旨在帮助家长深入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掌握科学的沟通与引导方法,共同为新生筑牢心理防护屏障。
顾倩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展开系统讲解,重点剖析了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家长核心关注点。她指出,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快速形成的关键阶段,孩子能够明确表达自我需求,正是其心理生命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同时,她特别提醒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行为变化与情绪波动,尤其是负向情绪频繁出现的情况,这往往是心理状态的重要“信号”。此外,家长的期望与观点对孩子自我认知的构建影响深远,合理的期待才能为孩子心理健康注入正向能量。
针对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外在表现,顾倩进行了细致梳理。她强调,睡眠不规律、失眠,食欲不振或暴饮暴食等饮食问题,学业表现突然下滑,以及出现孤独感、社交回避等人际关系困扰,都可能是心理困扰的外在显现,家长需提高警惕,及时捕捉这些潜在“预警”。
在家长应对策略与保护因素环节,顾倩给出了具体建议。她提出,家长要学会适度“放手”,减少过度控制与过高期待,给予孩子自主发展的空间;要多用积极的语言给予孩子认可与肯定,让温暖的家庭支持成为孩子心理的“避风港”;要建立平等的沟通模式,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以包容的态度接纳孩子的不足与现状。当发现孩子出现心理困扰时,要摒弃“讳疾忌医”的观念,及时与学校沟通,寻求专业心理支持,形成家校协同干预的合力。
讲座最后,于海霞再次强调了家校合作对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下一步,学院将持续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系统推进“心育赋能”计划,围绕不同年级、不同群体的学生的发展需求与心理特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努力构建“家校同心、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为学生在大学阶段实现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家长A:以前总觉得孩子上了大学,教育就主要靠学校,现在才明白,心理健康这块,家长的作用半点不能少。尤其新生刚接触新环境,心理变化快,确实需要学校和家庭拧成一股绳。
家长B:顾倩老师讲的大学生心理特点,简直说到了我家孩子身上!她提到“自我意识形成”,我家孩子最近总跟我聊自己的想法,以前我还觉得他“翅膀硬了”,现在才知道这是心理成熟的表现,挺愧疚之前没理解他。还有提醒关注负向情绪,这点我记牢了,以后视频得少问成绩,多关心心情。
家长C:顾老师说的失眠、没胃口这些,我家孩子上次视频提过一句“最近睡得不太好”,我当时只催他早点睡,压根没往心理问题上想,以后还是应该多关注孩子的身心状况。

线上讲座现场

线上讲座现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