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我院举办青年学者“越崎论坛”环测学院分论坛。来自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青年学者齐聚一堂,围绕环境监测、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水文研究等领域的前沿成果展开汇报,同时就学术合作与人才发展进行深入交流。论坛现场,学者们的汇报内容聚焦实际应用与学术创新,展现出扎实的科研功底与鲜明的研究特色。
我院各相关系所教师与学者们围绕研究方向对接、未来合作路径展开深入交流。副院长王潜心对学院情况作简要介绍,他表示,学院成立有环境与灾害协同监测领域的多个国家级平台;在Science等国际顶级学术刊物发表有多项系列成果;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等赛事中屡获佳绩,并与澳大利亚、日本、香港等地高校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学院诚挚欢迎校内外学者共同交流、深入合作。
清华大学博士生魏洪以“城市环境监测与热适应的策略”为题,提出基于空天地一体化数据的城市系统监控方案,其关于植被覆盖度与降温效率“U型分布”、植被高度与温度“分段线性关系”的研究结论,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新视角。我校博士生王鹏则聚焦采矿区监测难题,创新融合时序概率积分模型与InSAR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方法滞后性问题。武汉大学博士生熊义兵针对遥感影像智能解译样本质量瓶颈,构建“层次化类别精化-时空一致性精化-语义可控生成”技术链条,其研发数据集已实现公开共享。兰州大学蒋林峰博士提出基于异构图神经网络的手机信令数据定位方法,大幅降低用户位置推断误差。同校高猛博士将小波变换拓展至地理流领域,成功挖掘北京市出租车流聚集模式与异常特征、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学者曾繁轩搭建遥感星座协同监测框架,填补了亚洲高山区内流河监测数据空白。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颜阁则深耕地形地貌与灾害研究,其关于黄土高原沟沿线识别、长江水下侵蚀监测的成果,为灾害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此次论坛不仅是学术成果的展示平台,更是我院引才育才的重要举措。学院将根据学者研究方向与学校学科布局,进一步推进一对一深度交流,为优秀青年人才搭建科研创新与发展平台,助力学院在环境、测绘、遥感等领域持续突破,服务国家可持续发展与气候治理需求。

会议现场

副院长王潜心作汇报点评

与会学者作学术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