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工动态 > 正文
学工动态
探访潘安湖,探索乡村转型新密码
发布时间:2025-10-14   浏览次数:

为助力广大师生在社会实践里筑牢生态意识根基、洞察环境民生百态、催生使命担当,中国矿业大学环测学院积极响应学校暑期社会实践号召,全面动员,组建多支实践队伍奔赴不同区域开展暑期实践活动。同学们扎根基层现场,依托专业优势,聚焦生态监测、环境治理、地理信息应用等主题,在实践里积累经验、提升能力,以实际行动彰显环测学子的责任与热忱。

7月19日, 环境与测绘学院“湖光红韵”实践团深入潘安湖,开展“红绿文旅赋能生态转型”主题实践,在昔日的煤矿沉陷区探寻绿色转型的鲜活样本。

解码生态修复

团队首站探访白鹭栖息岛生态修复区,沿生态廊道漫步赏景时,俯身捡拾白色垃圾,以实际行动守护这片生态净土。在这里,大家深入了解了香蒲、睡莲、芦苇、菖蒲、狐尾藻和黑三棱6种水质净化植物的“净化秘诀”,它们在潘安湖构建起科学的生态修复体系:湖岸浅水区,香蒲与菖蒲带状分布,筑起第一道净化屏障;开阔湖面,睡莲搭配狐尾藻形成“浮水+沉水”立体净化层;岛屿周边淤泥区,芦苇与黑三棱扎根生长,稳固岸线的同时深度净化底泥。这套“植物+微生物+生态工程”的复合修复模式,让昔日采煤沉陷的浑浊水体重归清澈。沉陷水体修复的实景教学,让课本知识变得鲜活可触,更让大家真切体会到环境专业在生态保护中的重要价值。

探非遗新融合

团队随后走进马庄香包文化大院,看到了传统非遗技艺的创造性转化——20余款融入五星、火炬等红色元素的文创香包,一针一线都传递着红色情怀红色文化与传统手艺的融合传承,充分体现了非遗与时代潮流共舞。马庄香包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起源于明清时期,最初是当地百姓用艾草、丁香等草药填充布袋,用于驱蚊辟邪、祈福安康,后来逐渐发展为兼具实用与观赏价值的民间工艺品。如今的马庄香包已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金字招牌”,走进了文创展会、红色教育基地,香包成为游客必买的伴手礼,带动了乡村旅游消费,每年为村集体增收数百万元;从精神价值角度,红色元素的融入让香包成为传播红色文化的载体,赋予非遗技艺新的时代内涵。

触摸传承温度

在马庄手工工作者的指导下,大家体验了亲手制作香包的乐趣。先选取一块印有红色纹样的绸缎布料,将艾草、薰衣草、薄荷等混合草药填入布袋,用丝线沿着边缘细密缝合,再用彩线绣上简单的五角星图案,最后穿上流苏挂绳。指尖感受着布料的质感,鼻尖萦绕着草药的清香,在制作香包期间,大家不仅体验了传统技艺的精妙,更触摸到了非遗文化与时代潮流共舞的温度。

此次实践活动是一次深刻的专业认知深化之旅,让团队成员们在呈现区潘安湖生态修复的鲜活案例中,真切触摸到了书本理论转化为绿水青山的磅礴力量;也是一次发展路径的启迪之旅,通过香包产业与红色文化的完美融合,成员们深刻领悟了生态振兴、文化传承与产业富民协同发展的巨大潜力。

实践多元感悟

“潘安湖从荒滩到碧水,是环境工程治污护生的答卷。生态复苏孕育香包产业,让护绿与富民同频,这便是工科人守护山河的温暖回响。”

——测绘工程23-3班 李中轲

“亲手绣香包时,草药香混着丝线的温度。老手艺加了红色新花样,成了游客爱带的伴手礼,更附上了红色基因的传承,谁又能想到这小小香包可以成就马庄的振兴。”

——测绘工程23-4班 侯意蕊

“湖光红韵”实践团参观潘安湖

2F073

“湖光红韵”实践团成员在拾捡潘安湖岸的垃圾

20C9E

“湖光红韵”实践团成员在马庄村香包基地听工作人员讲解香包用途

马庄村香包基地工作人员在讲解香包制作过程


新闻来源:范忠荣    编辑:王广妮 审核:李艳萍